面对2019-nCoV疫情,一些公司开始推广远程办公工具,一些人开始谈论远程工作,一些人已经开始了远程工作。远程工作真的靠谱吗?远程工作中怎么更好的协作呢?看看远程工作的先驱者Basecamp公司是如何远程工作的吧。

  • 书名:重来2:更为简单高效的工作方式
  • 原作名:Remote: Office Not Required
  • 作者:[美]贾森·弗里德(Jason fried); [丹]戴维·海涅迈尔·汉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 译者:苏西 秦昊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阅读日期:2019年11月2日~2019年11月17日
  • 耗时:6小时

书籍背景

Jason friedDavid Heinemeier Hansson,美国软件公司Basecamp(原来叫37signals)的创始人,Basecamp公司的团队成员居住在世界各地,为全球几乎每个国家的数百万名用户提供服务。他们是远程工作的先驱者,并且在商业上做的还挺成功的。另外,DHH是编程框架Ruby on Rails的创造者。

作者写作本书的原因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帮你把想法升级换代。我们会向你展示远程工作的诸多好处,比如你可以找到最优秀的人才,从折磨身心的通勤路上解脱出来,在传统办公室之外的地方高效地工作。我们还会分析坊间流传的托词和借口,比如,创新只能发生在面对面的谈话中,员工回到家就无法专心工作,远程工作会使企业文化慢慢消亡,等等。

这本书更好的中文名应该是:远程工作:不再需要办公室

书摘/笔记

“未来已经在那儿了,只不过若隐若现而已。”——威廉·吉布森

“不再需要办公室”,这不仅仅是未来才有的事——它已经发生了。现在,轮到你迈开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了。

01 远程工作的时代已经来临

为何办公室里无法办公

如果你问别人,必须把工作做完的时候会去哪儿,极少有人会说“办公室”,就算真有人这样说,他们也会补充一句“我会一大早赶去,趁着人都没来的时候干活儿”,或是“等到大家都走了,我留下来工作到很晚”,也可能是“周末时偷偷溜进去”。他们其实想说的是,在办公室里没法工作。当人们真心想把活儿做完的时候,工作时段里的办公室是他们最不愿去的地方。

有意义的工作,创意工作,需要人静心深思的工作,重要的工作……干这类活儿的时候,你得需要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可在如今的办公室里,这种整块儿的时间根本就找不到。相反,办公室里有的只是接连不断的干扰。

感想:真的就是这样,办公室里各种噪音太多,对于程序员来说很难静下心来思考。戴上耳机听音乐是一个还不错的解决办法,缺点是会让人认为你清高不合群,其实根本不是。我一个前同事,很优秀的年轻人,每天都会很早到办公室工作,当其他人到公司吃完早餐来到工位打开电脑开始工作时,他已经埋头写了一个多钟头代码了。周末他都会到公司工作或学习。但是,比别人早工作的副作用是,当别人在“正常工作时间”干活时,他可能累了有时打个盹:)如果能高质量的完成工作,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技术问题,笨蛋

科技闯入我们的生活,令远程工作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是互联网的诞生。使用WebEx来共享屏幕界面,用Basecamp协调待办事项清单,用即时消息进行实时通话,打开Dropbox下载最新的文档,这些方法全部源自最近15年内出现的创新。

逃离朝九晚五

分布式员工团队(distributed workforce)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从“同步”协作变成了无须同步的协作。我们用不着都凑到同一个地点工作了,而且连同时工作都用不着。

弹性工作制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无论是早起族、夜猫子,还是需要在白天接送孩子的顾家型员工,人人都很方便。在37signals,我们尽力把工作量维持在每周40小时左右,员工如何分配自己的工作时间都没关系。

要是你不在状态,那几乎没有什么法子能逼你进入状态。如果你不需要跟别人面对面协作,最好的方法通常是走开一会儿,去干点儿别的,等你的大脑进入状态,马力全开的时候再回来工作。

真正重要的是把工作做好,而不是死守着上下班时间。

感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在工作状态的时候。我经常会和团队的小伙伴们说,如果你哪天状态非常好,那就多加会儿班,如果你哪天状态不好或是忙碌一天觉得累了,那就早点下班回家休息早点睡,保证第二天的工作效率。下班或加班的时候,如果我看出谁的状态不好了,我会主动催他回家休息。另外,编程是一个脑力密集型工作,千万不要做成体力密集型,使蛮力。提高效率才是王道。

何必都挤在大城市

高昂的房租、拥挤的公共交通、狭小的办公桌真的还值得吗?我们确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回答“不值得”。所以,我们预测,在接下来的20年,奢侈的特权就是“离开大城市”。不是住在郊区、依然被紧紧束缚的那种,而是想去哪儿落脚就去哪儿。

感想:在中国,目前来看,大城市还是优势更多。主要是各种公共资源,比如教育、医疗。就算回老家找到一份公司允许远程的工作,在生活其他方面还是不如大城市便利。本质上来说,还是地区发展不均衡。作为一个武汉人,在北京工作了5年,在深圳工作了8年,我是真的很希望我们国家各个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小。从招聘网站发布的岗位来看,武汉这几年IT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了,薪资水平也在向一线城市看齐。很多大厂开始在武汉开了分店,不过做的大多是些非核心业务。另外,武汉也没有诞生出顶尖的互联网公司。

新时代的奢侈

新时代的奢侈就是摆脱“日后再享受生活”的思维桎梏,现在就去做你热爱的事,跟工作并行。何必要把时间浪费在那种“等我退休了,生活该有多美好”的白日梦上?

想把工作和爱好结合在一起,用不着超级好的运气,也用不着拼命工作,如果你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就可以做到。

选择不一定就得是非此即彼的。

感想:我是一个程序员,喜欢弹吉他。以前老是想,现在应该好好工作多赚点钱,等以后小孩都养大了,闲下来没那么忙了,再追求一下自己的业余爱好。现在是想明白了,人生苦短,喜欢弹吉他现在就可以啊,干嘛要等到某一天?万一等不到老了会不会觉得遗憾?周末在家,或工作累了疲劳下班之余,拿起吉他就弹呗。人做事有时需要换个脑子,有一个能长期坚持的爱好,可以很好的减压放松愉悦身心,对工作是有好处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不必非此即彼

远程工作的本质是,放开手,让你的团队自由,成为它能成为的最棒的样子,不受地域的限制。

感想:不仅仅是远程工作,就算是办公室工作,如果你能适当的放手,让你的团队自我激励,也能成为它能成为的最棒的样子。

依然有得有失

在这个世界上,极少有什么事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或许三明治的发明算一件,可也仅此一件。其余的事情都是有得有失,看清事情的全貌才是明智之举。

外部强加给你的约束和管制也没有了。面对全新的工作架构,你需要拿出更强的定力和毅力才能跟上工作进度,坚持下去。这份责任心比你预想的更强大,对于天生爱拖延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了。(谁不会偶尔犯这毛病呢?)

你可能已经尝试过了

为何一家公司可以放心大胆地把工作交给住在邻镇的律师,却不愿意信任自己的员工,不相信他们离开了办公桌也一样能好好完成工作?这压根儿说不通。

02 反对远程工作的理由

唯有同处一室,奇迹才会发生

如果你频繁地召集大家开会,希望这种惊喜时刻多多出现,那你肯定会让自己和每个人感到失望。因为这意味着你们要么放弃上一个聪明点子(它还需要进一步的后续跟进工作),要么就是继续把好点子囤积起来,囤积得太久可就不新鲜了。

要是不盯着,我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

要是你认为员工很糟糕,他们就会表现得很糟糕。人类“满足低期望值”的能力极强。如果你确信每个下属都是懒汉,那他们会不遗余力地证明你是对的。如果你认为他们都成熟又能干,即便你不在他们身后盯着,他们也能不断督促自己做到最好,那他们就会用惊喜回报你。

我们的团队成员应该是娴熟的专业人才,能够管理自己的工作进度,为组织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我们可没打算当保姆,天天紧盯着他们。

家里的干扰太多了

只要工作本身令人兴奋,又有成就感,绝大多数人是会主动工作的。如果你被困在一个看不见出路的岗位上,上述两样都没有,那你需要的不止是远程工作——你需要换一份工作。

谁来接电话?

远程工作并非一点复杂度也没有,偶尔也需要做出些牺牲。重点在于,它能为更多的人谋得便利,也让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利用时间。

大公司都不这么干,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干?

不少大公司的运作效率低得惊人,官僚作风严重,却侥幸存活下来,多年下来,运营情况看起来还不错。一旦某个商业巨头圈住了一群金牛,还在牧场四周修筑起宽阔的护城河,谁还会在乎放牛人的数目,以及他们做的事情是多么少?

创新与解构的本质意义就在于用与前人不同的方法做事情。如果你不这样做,你根本就没机会。

你只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自信。相信自己,当行业中所有的人都在坚持原有做法时,你看到了一种更聪明的工作方式。从疯狂到常识,伟大的创意就是这样渐渐被人接纳的。远程工作正是这样的创意。过不了多久,它就会变成人人都会接受的常识,可你为什么要等到那时候?

感想:当一个事物规模变得大起来时,其复杂度就会呈非线性增长。公司也一样,一个30人的公司,和一个30000人的公司,所面对的管理问题已经天差地别了。大公司效率低,是很多人吐槽的事情。但大公司也有在乎效率的,只不过并没有什么万能的灵丹妙药,大家都在摸索中调整,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就差强人意。保持小团队,是一个方向。找到优秀的人,带领一个同样优秀的10多人的小团队,负责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可以保证一个还能接受的效率。但是,有的业务本身就是巨复杂的,靠10多人的小团队根本没办法独立负责。比如我现在所从事的云计算领域,需要几十上百人涉及多个小团队的紧密协作才能做好一块较为独立的业务。这里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升效率是一件比较有挑战的事情。这里面需要思考的因素很多,管理上和技术上都有。比如组织架构啊,软件架构啊。

其他人会妒忌的

我们所说的公司难道是一个碰不得的精致架构,目的只是让每个人都坐在分配好的位子上,一连耗上几小时吗?还是说,它集合了一群能够完成工作的人?如果是后者,为什么不让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工作,用“完成了哪些工作”的标准来衡量业绩,而不是“在哪里完成工作”?

你们处在同一团队。你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找到效率最高、最能产生幸福感的最佳工作方式就是赢家。

企业文化怎么办?

企业文化是组织里说出和没说出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这些价值观加起来,就赋予了公司某种气质、某种文化。

企业文化越强,越不需要对员工进行明确的培训和监管。在理想情况下,能够自我管理的员工可以自由发挥,自行做决定,公司知道他们必定会做得很好,而且他们的行为一定非常符合公司的价值观。

文化来源于人们的实际行动,而不是公司的使命宣言。新员工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得见组织如何做决策,公司究竟是否关心员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等。

感想:新员工在一家公司最初几个月的体验非常重要,好的企业文化让他每天斗志满满,打鸡血似的工作,差的企业文化让他万分沮丧,感觉浑身有劲使不出来。企业文化肯定不是写在某个文件或电子文档里的大段内容,好的企业文化能让人用心感觉到。

我现在就要答案!

人人都在办公室里坐着的时候,你很容易就会养成一种坏习惯:不管大事小事,不管什么时间,也不管是否会打断对方的工作,只要想起来,就去打扰对方。为何有那么多人在传统的办公室里工作效率低下,这就是关键原因。

并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立即得到解答。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同样重要。

感想:这里往深了说,是一个工作优先级的问题。不少人会认为,我负责的事情就是第一优先级的。我找你打断你,是工作需要,你必须停下来响应我。你不响应或响应慢了,就是不负责,就是人有问题,我才不管你手头有什么事呢。我就立马升级到你老板那里,让你老板来收拾你。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干,我估计到最后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即使干成了也干的不好。所以,我认为作为管理者,最应该投入精力干好的一件事,就是定义好团队每件事的优先级。而且这件事是需要不断跟踪,动态调整的,不是每年或每个月定义一次就完事不管了,那个定义的只能叫目标。定义优先级这件事如果做好了,整个团队的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因为不光目标一致,步调也一致了,就不会经常出现我正在做事情A,一个做事情B的人跑来打断我,说你别做A了,停下来跟我一起做B吧。对同一个人来说,A和B,一定要明确的定义出优先级。因为,跟OS调度CPU一样,上下文切换的开销很大。

03 远程工作中如何协作

全部摊到桌面上

大家要把所有的东西公开,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段都可找到。

不要把重要的资料“锁”在某个人的电脑或收件箱里。把所有的重要资料都公开,这样就不会有人白白浪费时间,四处乱找资料来完成工作了。

虚拟饮水机

只工作,不休息,聪明的员工也会变傻。8小时接连不断的工作并不像管理者设想得那般美好。我们都需要不时地休息放松一下,

把工作进展秀出来

我们都会本能地产生不想让团队失望的想法,所以,当你把承诺摆在眼前的时候,它会变得更有约束力。

工作有进展是件快乐的事儿,最好拿出来跟同事们分享。

工作成果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准

当你没法整天盯着某人的时候,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工作成果。除此之外的一大堆琐碎标准全都不见了。

慎用M&Ms

M&Ms:会议(meeting)和管理者(manager)的英文字头缩写。

会议和管理者,其实是导致人们在办公室内无法办公的最大障碍。事实是,离会议和管理者越远,完成的工作就越多。这正是我们如此推崇远程工作的原因之一!

当开会成为常态,成为探讨、争论的必备工具,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都要用一用的时候,它就被滥用了,人人都变得麻木。会开得太多,人们的士气和积极性就会降低。

会议还是造成干扰的一大主因。它迫使人们放下手中原有的工作。如果你是会议的发起人,那你最好能保证,把这7个人从各自的工作中拽出来开上1个小时的会,其价值比7个小时的工作更高。你敢经常做出这种保证吗?请记住,没有所谓“1个小时的会”这一说。如果你找来5个人,开会1小时,那这叫作“5个小时的会”。

管理者挺好。不能没有他们。可管理也像会议一样,应当少而精。经常询问员工的工作情况反而会妨碍他们工作。

尽管监督员工的工作成果挺重要,可没必要每周花40个小时来做这件事。10个小时或许是有的,但极少有全职的管理者有胆量把自己的露面机会降低到这种程度。

感想:会议太多,肯定会降低效率。很多时候,人们都会不停的开会去讨论问题如何解决,这不是最有效的。开会应该讨论的是问题的方案,也就是说,开会之前要准备好几种解决方案。大家针对已提出的方案,发表意见,达成一致,散会。有人会说,不开会哪里来的方案。真的是这样吗?主要负责人能不能先自己研究一下?解决方案关键点能不能通过电话沟通清楚?小范围的几个人站在白板前能不能讨论出方案?这里应该要多考虑下,最少打扰原则。开会的成本是很高的,不要滥用。

04 当心副作用

拿得起,放得下

工作中偶尔需要冲刺一下,可我们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工作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步调是最重要的。

与客户一起工作

  • 第一,在销售阶段,要让潜在客户很早就知道你们不在同一个地方。
  • 第二,在客户开口索要你的背景资料之前,就主动给他们。
  • 第三,经常把工作进度拿给他们看。
  • 第四,让客户很容易就能找到你。
  • 第五,要让客户参与进来,及时掌握工作进度。

05 寻找并留住最优秀的人才

生活总在继续

让一群优秀的团队成员合作很长时间,是取得巅峰绩效的关键。大家彼此越来越熟悉,相处得越来越融洽,自然而然地,工作质量就会变得更高。

请记住,在人生最为持久的幸福来源中,和卓越的人共事、做出卓越的业绩正是其中之一。

感想:IT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是非常大的。我们很难像我们的父辈一样,一生之中只在一两家公司或单位任职。像科比那样整个20年职业生涯都效力于一家球队的,简直就是传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会把关注点放到制度和流程上,他们认为,只要有好的制度和流程,一个萝卜一个坑,人员的流失不会对业务带来太大的影响。如果只是把目标定为可以维持业务,或是做的中规中矩就可以了,那确实问题不大。但是,如果目标是做到卓越,做成这个领域里最好的,我认为再好的制度和流程,都弥补不了人员流失带来的损失。特别是时间成本,磨合总是需要时间的。非常赞同作者所说的,“让一群优秀的团队成员合作很长时间,是取得巅峰绩效的关键。”所以说,公司的管理者和hr,最应该投入精力做好的一件事是,想尽一切办法留住公司现有的人才,让他们尽量长久的为公司服务,而不是很多时候员工吐槽的,“不珍惜现有的员工,精力都投入到招聘中”。结果就会看到,老员工呆着不爽没人关心就走了,新员工来了没多久体验不好没人关心也走了。总在招人,但是团队总是不稳定。

保持气氛融洽

让每个人都能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是远程工作关键的挑战之一。

当工作压力变大时(哪种工作没这种时候?),就算大家的意愿都非常好,相处时也有可能出岔子。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积极乐观的人越多越好。

感想:开心工作是一天,不开心工作也是一天。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开心的工作,乐观的去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很多程序员会以“码农”自居,说程序员很苦逼,就像农民一样。那可能说明,你根本不喜欢程序员这个工作,也不适合。天底下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轻松没有困难的,如果你对你做的事情充满热情,哪怕再累你也不会觉得苦逼。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干成困难复杂的事情,是一种优秀的能力。

温暖的人性

起初,你把一群除了喜欢工作也对其他事情感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之后你要不断地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那些兴趣活动。

在多元、多彩的文化中,会不停迸射出奇迹和创意的火花。考虑寻找远程员工的时候,你必须多做些事情,去呵护这种多元的文化,鼓励他们追求个人成长。这笔花费很小,却会换来一个更有趣的工作环境,还会让人们保持长久的积极性。

无须故意刁难

这是面试官的梦想:如果能给每个应聘者出个谜题,或是做个测试,就能看出谁聪明谁笨,那我们就用不着受累去看他们的工作经历,或是让他们试做项目了。

你可以让文案撰写者把他写过的稿子拿给你看看,让咨询顾问把报告或结果交给你,让程序员给你看代码,让设计师给你秀设计,让营销人员跟你说说他做过哪些市场活动,等等。

真正算数的是工作质量。紧盯着它,忘掉那些干扰吧。

感想:面试官关键要做的是,找到应聘者身上已有的,刚好又是团队所需要的优点,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厉害或为了压低薪资,使劲找出应聘者不擅长的软肋。好的团队应该是互补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

繁荣发展的代价

你不应该想“在堪萨斯州招人,我支付的薪水就比纽约少”,而是应该这样想:“我可以在堪萨斯州寻找出色的人才,然后按纽约的标准给他们发工资,让他们感到收入不菲,还受人器重。

谁是好员工

那种安静但高产的员工有了优势,而在传统的办公室环境中,这种人常常会败下阵来。在远程工作中,你无须经常吹嘘自己的工作质量有多高,只要别人有心,都能看得见。同样,如果你只吹牛不干活儿,大家同样能看得一清二楚。

当工作成果被展示出来的时候,谁真正聪明就更容易看得出来(同样,谁“显得”聪明也一目了然)。大家心里都有数,连说都不用说。

除非问题非常严重,很少有人愿意说同事的坏话。有很多人做事愿意投入时间,人又挺好,却不符合优秀员工的能力标准,被这些人耽误工作进程的例子很常见。

笔头功夫要过硬

你需要多读,多读,再多读,仔细揣摩好作家是怎么写的。首先要关注的是清晰的表达,风格是其次的。

感想:不管你从事的是什么行业,笔头功夫都是很重要的。程序员除了写代码,还要写文档、写邮件、用IM沟通,清晰的表达,能够为你加分。

试做项目

无论试做的项目是什么,一定要有实际意义。创造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新东西。我们不相信解谜题那一套。解决实际问题要有趣得多,也更有启发性。

亲自见见他们

我们通常会让候选人跟未来同事一起出去,而不是跟部门管理者。准新员工将来跟团队成员相处的时间要比跟管理者接触的时间多得多,所以团队对此人印象如何是很重要的。

最后,我们根据才华和性格两方面做出决定。总是要综合考虑这两点。

06 管理远程员工

什么时机最合适?

如果你的公司已经发展得相当稳固了,你可以随时引入远程工作方式。这事不会太简单,但许多值得做的事情做起来都不简单。它需要承诺、自律,最重要的是,它需要一种“此事必成”的坚定信念。

不试试看,你就永远不知道。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趁早开始。如果不行,那就小步尝试。

别再盯着椅子

如果管理者只需盯着员工的位子,看谁来谁没来,那做管理也太容易了。确保那些小工蜂早上9点飞进办公室,如果有谁晚上6点之后才走,就给他发朵小红花。一直以来,许多人就是这么做管理的。根据那些对生产力的荒谬测量方法,这么多年来,唯有小工蜂们具备坚定的决心,事情才有可能做成。

管理不是放羊,而是领导员工并核实工作的完成情况。这个岗位职责的棘手之处在于,它需要你了解工作本身。如果你不了解团队成员手上工作的复杂程度,那你就没法高效地管理这个团队。

他们应该知道哪些事应该做,理解为何工作会出现延误,遇到棘手问题能够想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他们应该能够把工作拆分成可控的小块任务,并且把合适的人分派到合适的项目中。这种能力能够保证工作顺畅进行下去,尽可能减少干扰,扫除障碍。

可以确定的是,一个懂行的管理者不需要死盯着椅子。绝大多数情况下,工作是何时做的、在哪儿做的都不重要。

见面聚会与赶工冲刺

不能因为你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或是大家不一定都在一起工作,你们就可以从此不必常见面了。实际上,你们一定要偶尔见面聚会,这几乎可以算是硬性规定。

在37signals,我们每年至少聚上两次,每次四五天。部分目的是讨论工作,展示最新成果,决定公司未来的走向,更重要的用意是让大家彼此对得上号。定期这样做,我们就不会忘了彼此的个性。

事实是,如果大家在所谓的“真实世界”里见面混熟了,一同吃饭,一同欢笑,远程工作就会变得更加顺畅。团队中有新人加入时,见面聚会就变得尤为重要。

整个公司见面聚齐很重要,偶尔召集一小组同事,为了某个特定项目一起冲刺一把也挺有意思。如果公司必须加足马力疯狂赶工(时间少到几乎不可能完成,压力巨大),那么大家携手共渡难关也很有意义。

开源软件的启示

当你在解决一个特别感兴趣的、令你兴奋激动的问题的时候,你根本不需要有管理者经常从你背后伸脖子过来看看你是否在干活。

移除路障

由于处在会被惩罚和责难的工作环境中,人们往往不敢做决定。这种工作风格极不适用于远程工作。身为管理者,你必须接受一个事实:人们会犯错,但他们都不是故意的,这些错误正是学习和成长的代价。

你必须保证员工能够接触到他们所需的一切东西。

感想:人都会犯错,但错误分大小。有一句话,要给新人犯错的机会。作为团队Leader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要给新人犯大错的机会。犯了一次大错,也许就要说拜拜了。这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带领团队攻城拔寨时,要能及时识别出风险。

要当心的是过劳,而不是偷懒

这听起来简直是老板的美梦啊:员工投入了大量的额外时间,还不必多付工资!但事情并非如此。这么废寝忘食地工作,员工很可能会筋疲力尽。就算他们很热爱这份工作,结果也是一样。

人人都有责任去照应同事,看谁可能会过度工作,但这份责任最终还是要落到公司老板和管理者身上,他们需要把基调定好。如果老板和管理者经常没日没夜地工作,公司很容易形成过劳的氛围。

你肯定不希望下属是一帮懒蛋,同样,你也不想要一个超人组。能够走得长远的最佳员工是那些懂得可持续工作的人。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恰好就是最好。

感想:我绝对相信热爱工作的员工会过劳。今天就看到了一则悲伤的新闻,“湖南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局局长张辉逝世”。“据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张局长一直坚守在防控一线,先后带队到各大医院发热门诊、车站码头、疾控中心、高速公路的路口、关卡等地,督导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因劳累过度,突发心梗抢救无效,于2020年2月1日凌晨不幸逝世,终年56岁。”工作是一个长跑,要懂得可持续发展。没人比你更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累了就要休息。

07 远程人的生活

找到自己的作息规律

在家工作让人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对于被困在格子间里、数着钟点盼下班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终极梦想,可现实却没有如此干脆利落。缺少了清晰的界限和规律,事情有可能变得阴郁起来。

工作电脑,休闲电脑

绝大多数时候,胜利的是惰性,让你的大脑好好休息一下,踏实“充电”一整晚。

保持强劲动力


从事脑力工作,动力就像燃料。某个动力充足的下午,你能干出好几天的活儿来。有时候,如果动力衰竭了,一周也做不出一天的工作。

想要激发员工的动力,唯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鼓励他们从事自己喜欢的、在乎的事情,而且跟他们喜欢的、在乎的人一起做事。此外没有捷径可走。

对健康的人生和健康的公司来说,动力都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你一定要重视它。

场景随心换

太规律的生活会抹杀创意。每天在同一时间醒来,乘坐同样的交通工具,走同样的路线,进入同样的办公室,在同样的桌前坐下,如此这般,日复一日,很难产生灵感。

08 结语

“30年后,当技术更加进步的时候,人们会回首过去并惊奇地想:怎么会有办公室这种东西。”——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

要预言引爆点何时出现,实在太难了。绝大多数人宁愿假装它永远不会出现。但是,远程工作的引爆点就要到来了。办公室未必会从此消亡,但它的重要性必定会减弱。

甘地认为变革有四个阶段,而远程工作已经顺利通过了前两个阶段:“首先他们忽视你,其次他们嘲笑你,再次他们反对你,最后你赢了。

积习难改。习惯越是根深蒂固,改变它就越难。

直到人们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一刻,世界一直是平的。

远程工作已经到来了,而且它会留下。唯一的问题就是,你是属于“早期接受者”或“早期大众”,还是“晚期大众”或“落后者”。

感想:刚读完此书,觉得远程工作还挺有意思的。仔细再想,其实远程工作比办公室工作要更难。远程工作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自驱力、沟通能力、工具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等。你要独自一人面对电脑,搞定事情。另外,心里还有个疑问,远程工作这种方式,能最多驱动多少人的团队呢?让时间来证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