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东西决定了努力和回报的关系?如何利用规律和趋势,放大个人努力?

  • 书名: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 作者:古典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阅读日期:2019年12月6日~2020年1月23日

书籍背景

古典,也就是本书作者,作为一名长期生涯规划师,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为什么人们的努力和回报,常常是不成正比的?

《跃迁》就是这个困惑的回答——希望那些非常勤奋的年轻人,可以看完这本书,少走弯路,不再关门憋大招,理解规律,引入资源,完成自己的跨越式成长,成为真正的高手。从同一认知起跑线开始,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这本书想要讲的主题是:如何利用规律和趋势,放大个人努力。

书摘/笔记

推荐序 俞敏洪 用自己的步伐丈量这个时代

#114-115 ,真正的人生高手往往并不是苦哈哈的,而是快乐、从容和恬静的。

#127-128 人生本身应该是安静的,而非匆忙的。

序言 高手的三个境界

#307-308 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

#335-336 让其他人的生活因为你的行动有所不同,才算是有所作为。

#346-347 阅读是一种思想的对谈。在这个时代,能花点儿时间一起安静坐着聊天的人,已经不多。

01 高手的暗箱:利用规律,放大努力

#359-360 知道知识在哪儿,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

#375-377 智慧不等于信息,记忆应交给电脑。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

#380-381 突变式的进化,我们就称为“跃迁”。

#456-457 任何伟大而卓越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喝彩少而冷嘲多,为大部分人所不解。走在时代前面的明白人,永远是小部分。

#540-542 整个20世纪的物理学大楼,都盖在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础之上,在6个月之内,爱因斯坦搞出来两个奠基工程。1905年也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不过这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奇迹年,上一个是1666年。那一年,牛顿在乡下老家躲瘟疫,在宁静又无聊的乡村日子里,信手发明了微积分,完成了太阳光的分解实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三种时代溺水者

#595-597 这个时代最令人感叹的隐喻:如果说读书像是在思想的游泳池里畅快地撒欢儿,那上网就像是在大海里游泳,永远看不到地平线。有时候你以为发现了一个岛屿,当你游过去后,却沮丧地发现那只是一个浪头——让你觉得更加虚空。唯一安心的是,身边还有一群同样迷失的人,他们还相互点赞。

#598-599 第一种时代溺水者:无法掌握自己注意力的人。知识可以从外面供给,注意力却必须内在拥有,你需要调用内在注意力抓取知识。

#603-604 第二种时代溺水者:无法过滤信息,找不到重点的人。每天能听的课、能看的书、能做的事、能用的东西实在是无穷无尽,根本学不完,到底该学什么?

#610-611 第三种时代溺水者:不理解系统,无法与陌生人联机协作的人。

外包大脑,成为超人

#674-675 大脑不该用来记忆,而是要用来观察、思考、创造和影响他人。

#682-685 老人家觉得年轻人堕落,世风日下;中年人担心新的发明太可怕,自己要被取代,因而感到恐慌;青年人则很兴奋,直呼大好机会,但是又焦虑得要死,不知道如何着力!好玩的是,等到年轻人自己到了中年和老年,又都忘记自己曾经要颠覆世界的决心,和父辈一个熊样儿。

#690-691 其实他们都想多了。每一代人在时代中都有自己的站位,时代不淘汰新人,也不淘汰老人,只淘汰站着不和它玩儿的人。

#700-702 当大潮来临,有人指指点点,有人漠不关心,他们肯定会被劈头打蒙,顶着一头湿发狼狈地浮上来。而那些时代的高手看准趋势,理解规律,踏上技能冲浪板,顺流而下,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02 高手战略:在高价值区,做正确的事

#751-753 要学习一项技能,就要先研究这个领域第一线的高手。只有站在高手身边,与伟大同行,才有可能真正领略到他们的世界。

#807-812 巴菲特在纪录片中还说道: 股票的确有一种倾向,让人们太快太频繁地操作,太易流动。人们很多年来发明了各种过滤器来筛选股票。而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我就待在这个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定义你的游戏是什么,有什么优势,非常重要。

#814-815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只投资高价值、可迭代、有护城河的公司,其他的不看;不求短期获利,只看长期获利,尽量少动。

#818-819 高手都在持续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850-851 高手战略”:找到高价值区,战略性专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

新东方名师的崛起路径

#893-893 第一次跃迁:用二八法则高效成长

#905-906 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不如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的精华。

#906-908 我们为什么要开眼界?为什么要读经典书籍?为什么要见大师?为什么要学习底层逻辑?就是需要看到体系、看到全貌,才不会执意在某一个子系统里做到100分,而是利用“二八法则”快速跑通循环。

#914-914 第二次跃迁:利用系统放大名气

#938-939 第三次跃迁:与最优秀大脑互联

幂律分布:发现世界的杠杆点

#999-1000 幂律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高度的不平均。最通俗的表达就是“二八法则”“马太效应”或者是“长尾理论”。

#1008-1010 幂律的第二个重要的特色,是分形(fractual)。分形就是“一个图形细分后,每一个部分都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

#1025-1027 这种利小的投入能撬动更大收益的工具,就是杠杆。幂律告诉我们,每个系统里都有杠杆点,找到这个杠杆点,能迅速放大一个人的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33-1035 当然,最难的是在变化的世界里持续找到那核心的20%。这个最难,但也最有价值。一家公司从天使投资到B轮,天使投资人大概会以100倍收益退出,付的就是这个当年发现20%的钱。

#1035-1036 找到事物的核心杠杆点需要大量的观察和思考,然后抵抗住各种诱惑,坚定地持续专注这20%,这需要强大的定力。

如何应对阶层分化

#1038-1040 除了幂律,你会发现另一种分布在自然界也很常见,就是正态分布,也叫泊松分布。这种分布你熟悉得多,是一个倒U形的曲线,大部分人都是差不多的,杰出和特差的都是少数。

#1089-1090 在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里,阶层分化是稳定且可预期的。

#1097-1099 《巨富》这本书专门研究世界上的巨富阶级——每个国家2%的那群人。该书作者指出,亿万富翁和一般富翁的财富差距比富翁与一般人的财富差距更大。

#1117-1121 优秀的老师、家长、孩子资源都如此高度集中,一般孩子进入名校的机会就会变少。不过这个社会现象不应该被解读为“寒门再难出贵子”,只能说寒门难出名校生。如果“贵子”不仅仅指“名校毕业”“高考分高”的话,中国教育产出的“好学生”和“贵子”关联性并不大。中国的富人,大多数也并非来自名校。

为什么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

#1137-1140 停止抱怨。世界就是不公平的,接受它。阶层分化是开放社会的必然趋势;• 持续学习=扩大视野,提高效能=扩大移动能力; • 持续关注、观察、验证高价值区; • 向正确方向移动,爬上幂律顶部。

#1142-1144 高手战略的两个规律杠杆: 对内,通过二八法则三次方,持续放大自我效能; 对外,通过移动到系统的头部,获得系统巨大推动力。

头部效应:站位比努力更重要

#1175-1178 过去一个年轻人迷茫的时候来问我,该干什么?我会建议他去寻找自己的优势、天赋和激情。今天我依然会建议他这么做,但是如果短期找不到,我也许会建议他——先进入自己能进入的头部,去最好的城市,去最热门的领域积累资源、增长见识,与伟大同行。等你的眼光上去了,竞争多了,你自然会品味出来自己的优势和激情,你也有资源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1208-1209 我们毕业于一个普通学校,在一个中不溜儿的公司,做着一份还过得去的工作,水平在业内属中上水平,但是我们希望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大神。

#1211-1212 找到自己可进入的头部区域,头部就是你所在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你的头部都在你身边,在你可以触及、能够参与的赛道——你根本不可能进入一个没有见过的领域。

#1217-1222 我们用一个“头部矩阵”来看如何找到头部。如果把竞争领域分为“高价值——低价值”两个维度,把竞争力分为“高优势——低优势”两个维度,高价值定义为:投入产出比最高的20%的赛场;高优势定义为:实力排在赛场序列的前20%。这样一来,所有的选择都能被分成4个区块。

高价值 肥尾 头部
低价值 沙漠 小山头
- 低优势 高优势

#1233-1234 其实越简单的事情,操作起来就越难,因为过程的反人性。

#1238-1242 1. 场外选手很难判断真正的优势。 优势全称是“竞争优势”。如果没了解竞争领域,你怎会知道自己和谁竞争,有什么优势? 比如说,同事总说你唱歌很好听很有天赋,最近《歌手》节目又很火,于是你决定发挥这个艺术天赋,辞职去做一名歌手。当你真的开始走上职业歌手之路,也许会发现自己“唱歌好听”的优势在专业歌手圈里只能垫底。同样道理,知心大姐不等于好咨询师,特爱思考不等于善于思考。到底是不是优势,需要你入场才知道。

#1253-1254 原则: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1261-1262 我们不怕苦,怕苦得没价值;不怕累,怕累得没有意义。 #1263-1264 来自《马太福音》:“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高手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优势,思考价值,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是可以积累的。

#1286-1286 原则:思考差异化优势。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流。 #1341-1342 越是闲人越爱聊宏大的话题,中美建交、军事部署、政治局常委、各国内政。 #1343-1345 要把注意力放到你能影响到、能操作的赛场,尽快到你视野里最近的头部,而不是想诸如“我怎么成为业内最好的……”之类的问题。你可能既没有见过最好,也没有真正看到过“业内”。

#1345-1346 原则:从身边的头部做起。 #1350-1351 战略必须先帮助你在当下破局,否则就毫无意义。 #1353-1355 一旦空降进入一个你不了解规则、没法把握的赛场,即使偶尔获胜,最后也会输得精光。 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占领你视线里的第一个头部。

#1356-1359 头部效应的三原则: 1. 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2. 思考差异化优势; 3. 从身边的头部做起,从鸡头变成凤头。 头部效应就是:通过观察和判断,抢占高价值、有优势的头部,然后从小头部走向大头部。

用头部效应就业、择城、选创业赛道

#1375-1377 小公司一个萝卜一个坑,一定要学会向外看,你的竞争对手在公司外,全行业的小朋友都是你的对手。

#1382-1383 不要被企业大小所迷惑,抓住高价值——高优势的机会。

#1406-1408 爆发行业的第一批机会是留给在机会旁边看了很久的人。所有领域的领军人物,要么本身是这个领域的开创者,要么是在看到机会的时候,已经在相近领域积累了经验,能最快地迁移过去。

#1410-1412 假如你从来没有做过大数据,现在有一个哥们儿号召你——来,我们一起学习从头开始创业吧,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去不去?不要去。

专注:高手的护城河

#1444-1445 “战略性专注”的优势,不是短期专注当下或者专注做一件事不分心,而是长期盯着一件事情来做,一直把事情做绝的专注。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他的兵力。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就是他的火力。 想象一个聪明人,精力是别人的两倍,智商是别人的两倍,这够厉害了吧。但一旦这个人分兵3个目标,他就马上会在这3个领域分别被3个综合能力不如他的选手击败。

这就是聪明人的最大诅咒——贪婪而不专注。 为什么专注这么难?

因为越是聪明人,眼界越开阔,面临的机会越多,可能越多,领域越多,一做就有小成,轻松歼灭低级选手,更加觉得自己厉害,所以越发不专注。上天给你无限的机会,却只给你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所以越是优秀,越要专注。

三流高手靠努力,二流高手靠技艺,一流高手靠专注。

君子不争,“故天下无与之争”。

迭代:聪明人的笨功夫

#1563-1564 在当今社会,只要你愿意用时间打磨一门手艺,就会有自己的护城河。

03 联机学习: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识别知识的源头

#1596-1597 我曾在西藏望见过长江的源头,很难想象在上海看到的浩浩荡荡如大海的长江,源头这么细,好像我躺下就能拦住一样。

#1597-1599 知识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

#1601-1602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1993年,埃里克森与另外两位同事克朗培、泰施罗默基于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篇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这是一手信息。

#1608-1609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2016年,上述论文第一作者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理念被误读,于是出了本书《刻意练习》。这些书和演讲,算是二手信息。 #1613-1614 刻意练习还和天赋、练习方式高度相关。低水平的勤奋练习多少小时都没戏。

#1617-1618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人读了埃里克森1993年发表的论文,没有提“刻意练习”这个主概念,只是抓取出来一个“1万小时定律”,写成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异类》。努力是卓越的必要条件毋庸置疑,但1万小时并不是成功的真实路径。这是三手信息。

#1625-1626 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成长之旅、1万小时的诀窍、1万小时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感人的故事,这是第四手信息。

#1630-1633 如果你能有英语四级水平,再配合谷歌翻译,基本上1小时就能读完那篇属于一手信息的论文,4小时读完《刻意练习》或者《异类》,不过显然后者含金量更低,但阅读奖赏更高。大部人会被忽悠学习第四手信息,搞不好还真的盲目实践,花去了100个小时。 这就是认知效率的差距。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1660-1662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最好的方式是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识的源头,并与那些人站在一起。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创造知识的人。

#1662-1663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站在源头,你就永远是最新的。

功利读书法:学得更好,却学得更少

#1682-1683 “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

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我称之为功利读书法。

#1690-1691 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1698-1700 我已经关掉朋友圈功能一个多月了,并没有错过身边任何值得学习的东西,因为我学习的东西是极其功利的——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合适的认知材料。

#1709-1710 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

认知性阅读。提升心智的认知难度很大,属于“攻读”,需要有大段的时间和系统的阅读,我一般放在早上或夜深。最好还要配置高人讨论以及实践的环境。

知识性阅读。目标就是知道某事,所以特别适合碎片化学习和社交型学习。认知资源可以配置在上下班路上,用碎片化时间检索式地阅读,实在不行拜托别人读,然后交流。读的时候迅速判断是不是有用的知识,决定自己的涉入深度。

娱乐性阅读。主要用来放松和陶冶,认知资源可以很低,累的时候翻几页,比如两次谈事之间读,有换脑子的感觉。

更好的方法是先选书——先看书评,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国外亚马逊的评论,一般很有用。平行比较几本书,选择一本。 然后再看目录,一般的购书网站都有。大概知道书的内容和框架,有时候有趣的序也值得一读。 最后再看具体章节。直接切入重要的章节,系统学习则从目录开始看。 这样的确会用大概15分钟时间来选书,但是比起你在一本无用的书上花好几个小时,是不是认知效率提升多了?

萃取知识晶体

#1754-1755 知识晶体就是知识的提取密码。

#1840-1840 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这就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联机学习者:成为知识的路由器

#1907-1907 学习——理解——分享,是非常快速的小循环,

#1912-1913 学五渣在中美导师的思想交锋中获得自我跃迁,李小龙用5年的时间自学成为一代高手。这两个不相干的案例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不是自己找答案,而是联机学习,“用答案换答案”。

#1919-1920 过去自己学自己悟,才是真本事。信息爆炸时代,“调用”和“整合”他人的答案,显然更加重要。

#1954-1956 当时周朝已经开始分崩离析,封建社会雏形初现。各诸侯为了自保,流行“养士”:把技术人员汇聚在一起,管饭,大家不用困于工作,可以坐在一起开脑洞,讨论乱世来了,该如何治世。这个阶段被称为“百家争鸣”。

终身提问者:问题比答案更有效

知识树vs问题树:以问题为中心

#2113-2114 你要学什么?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增强学习动力的最好方法是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2116-2118 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才不会管你调用了哪些学科。

#2152-2153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必须用一小时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我会花55分钟考虑我是否问对了问题。”

#2160-2161 有三种形式的创造:一种是灵感迸发,一种是厚积薄发,还有一种是即兴发挥。

#2161-2163 所以要搞清:我们面对的难题是需要灵光乍现、跳出框框,还是可以一点一点地慢慢加以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是应该喝点儿啤酒放松一下,还是喝一罐红牛打起精神;是冲个澡还是在办公室熬夜,或者直接上场张口就说。

#2169-2173 你的大脑只有1.4公斤,由1000亿个微小神经元组成,每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都有5000~10000个连接点,总连接超过500万亿。你的大脑比所有互联网在一起还复杂——当你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大脑里面发生的事情也是一模一样——你输入新的关键词,与之相关的回忆模块在你的大脑里创造,组合并重新产生新的连接,形成新的答案……你的潜意识一个个点开这些答案连接,直到有一天,“叮”的一声,一个完美答案出现!这就是创作的过程。

#2188-2190 在任何情况下,问“为什么”都可能是引起改变的第一步。如果能先于别人发现一个难题——都不需要解决——你就获得了一个创造一家新企业、一项新事业甚至一个新行业的机会。这就是提问的力量:一个好问题是你开始创造的第一步。

#2218-2221 一个好知识、一篇好文章,会不会错过以后,永远遇不到了?其实不会,知识一直都存在于网络的某个地方,不增不减,当你真的遇到问题,它们自然又会浮现出来。甚至也许当你需要这个知识时,已经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放心去思考你的问题吧!记得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做一名真正的终身提问者

#2233-2234 别列书单,列问题单

#2242-2243 你想集中研究一个话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假装自己要写本书。

#2276-2277 我对自己的员工有一个“百知谷”要求——一个问题,没看完百度、知乎和谷歌搜索前三页,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去提问。

#2285-2287 真正精心设计的问题会让对方很爽,因为他也没有如此深入地思考过,这是一个整合的机会。你也许没法到达别人的高度,但是你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提问。

#2307-2307 要学习一个技能,就去寻找擅长解决这个问题的高手。

#2327-2331 彼得·德鲁克有一个爱好,每隔三年就选择一个领域深度学习,觉得学得差不多了,就换一个领域。这些领域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不务正业,比如东亚历史、小说写作、政治学、社会学……他一生研究了16个学科之多(还写过《毛笔之歌:日本绘画集》这种小清新,你信吗),但是当他带着上一个领域的知识积木进入下一个、再下一个领域时,这些知识汇聚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复杂系统——大师思想从中诞生。

#2358-2359 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像一盏灯,带领你穿越忙乱和无常,走向自己希望的未知。

#2385-2386 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

04 破局思维:升维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升维:解决那些无解的问题

#2561-2561 “轮回”是一种人被困在复杂系统中的绝妙的隐喻。

#2566-2567 一件事之所以来来回回,是因为这个局里根本没有解决方式。除非你能看透这个局,破局跳出,才能停止这种轮回。

#2596-2600 缺乏清晰的客户定位,产品研发者就没法集中火力针对某一客户群迭代出足够好的产品,自然没法获得决定性的市场优势;产品没有竞争力,而销售要短期内创造利润,只好转向其他客户,提出各种产品需求。产品经理如果接招,一定会加速这个循环。最后,企业往往进入的不是一个有一万家公司的市场,而是进入了一万个市场,一个市场中有一家公司。

#2617-2619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并非要追逐梦想才能把事情做得很专业,因为他知道即使追逐梦想,也会遇到很多麻烦和短暂的迷茫。这都需要你有一种在不知道是不是梦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刻意练习的能力。

系统:新手看树木,高手看森林

增长引擎

#2762-2763 好习惯。鉴别一个习惯好不好,只需要看它是否能够形成正循环闭环。

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养成。因为对一件事感兴趣,投入足够多时间练习,提升了能力;因为能力提高,所以更好兑现了价值;因为有所回报,所以更加感兴趣;一个爱好逐渐养成了能力,甚至成为职业。

#2773-2774 快速学习的知识IPO。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输出产品,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向外输出,从而吸引更多重要的问题输入,形成一个循环。

#2777-2778 企业管理中的“信——任”循环。因为对某个人有信心,所以授权、委任;对方因为获得委任和授权,拥有更多的机会,产生更大的信心。

死亡螺旋

穷者越穷 投入不足 工作狂循环

#2809-2812 做自己。很多“找自己”的人,不管是找梦想还是找天赋,内心的诉求是“求认同”。越是求认同,注意力就越放在外界的关注、外界的高手上,也就越难找到自己的天赋、梦想和激情。这也让他们越来越焦虑。 其实,你怎么可能通过讨好别人来做自己呢?与他人攀比是永无宁日、绝无胜算的自我恐怖主义。

#2819-2821 正循环的学习、健康、投入、习惯刚开始都感觉很累,并不舒服,而负循环的开头——忙带来的充实感、不投入的安全感、工作狂的成就感,短期感受都很好。

层级:看问题很透彻的技术

高效能人士的多层系统

#2890-2891 要学习,要付费学习,要空出时间、精力来学习。

#2904-2906 一定要相信,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你所要做的,只是学习。

#2926-2927 产品经理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洞察客户、理解趋势、关注同行”。

#2933-2934 如果看不到顶层建筑,你平日辛辛苦苦垒的砖头,根本搭不成大楼,也就是一堆散落在地上的砖头罢了。

#2934-2935 想得足够明白,足够了解这里的关系,就敢少做事,找杠杆支点。要学的东西突然就变少了,和你竞争的对手也变少了,而支持你的人变多了。注意,这就是目标选对了的表现。做那些更少更好的事,是最重要的高效能。

理解多层系统,解决复杂问题

#2945-2949 上层决定下层。目标决定了使用方法,要省时间,要出效率,要性价比,选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方法论决定努力方式。 下层无解,向上一层。努力收益不高,就要找方法;方法论太多学不过来,就要重新设定目标。

一个人的外在成功,是“能力——站位——趋势”的多层体系。如果努力了还没有成功,不妨关注下站位和趋势。

知识体系是一个“信息来源——学习方法——联机大脑——解决问题”的系统。如果信息来源太多,不妨升级学习方法;如果学习方法不行,不妨尝试外包一部分知识,重要的是时刻回到顶层思考——这对我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

知识源头自下而上的进化

人一层一层从多层系统向上跃迁的过程,就是一个思想跃迁式进化的过程。所有的多层系统,都是自下而上进化而来的。

不管什么系统,之所以会涌现出更高层级,是为了更高效地协调原来层次的资源。困于底部,说白了就是意识还未完成进化的跃迁,也就失去了在更高层次调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团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体力量,如果个人太过看重自己的得失,而偏离团队目标,那么团队就会失败,而个体也不会留存。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如果太关注学习的快感,而忘记了学习的目的,那整体效率也会降低。

执行是为了完成事项,如果没有真正思考事情的结果,只是盲目动手,那就失去了用更多方法、更多力量完成的可能。

控制点:让复杂的事尽在掌控

#3060-3061 组织是最经典的“愿景——战略——资源——管理——执行”多层系统,我们常常在某一层很强,就会忽略其他层级,导致失控。

梦想家类型的领导人,往往死在不食人间烟火的管理制度,以及实在太少的工资上。

战略精妙的领导人,则很容易死于方法论。

狼性文化则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刺激足够强,愿景文化都是扯淡。这样的组织执行力很强,壮大速度快,但其实很容易做大了就散伙、就分裂。

#3079-3080 掌控者。能力>难度>努力>运气。这个事情的确很难,但以我的能力应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我要尽全力,其他就交给老天了。

机会主义者。运气>难度>努力>能力。也许这就是个机会呢?希望不要太难,其实只要是个机会,我努力是没问题的。能力这种事情,确定是机会再练。

05 内在修炼:跃迁者的心法

#3258-3259 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你可以了解所有跃迁的技术,但推动跃迁的关键动力,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开放而专注”九律

  1. 见得人好,经常随喜赞叹。
  2. 找到自己领域的知识源头,并分享。
  3. 不随便崇拜谁。一旦崇拜,以他为顶,你的系统就又封闭了。
  4. 不再认为自己不喜欢、看不懂的东西就是傻的。
  5. 小心那些“一切都能解释得通”的上帝视角感理论。
  6. 对水平没你高的人要宽容,因为你也没有掌握真理。
  7. 留出10%~30%的时间,给自己不懂也不太会接触的领域。
  8. 站在更高角度,发现和专注于自己的独特之处。
  9. 专注于自己的人生大问题。

#3532-3533 迟钝也是一种竞争力。操越大的盘,越需要对于短期体验的迟钝,需要对于长期受益的想象力。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3622-3624 真正的定见,不是一门心思做好遇到的第一件事,这也很伟大,叫作坚持;但真正的定见,来自见过了各种不同的生活,你回来做自己。

所谓的超然,就是在每个有限游戏里深深入戏,但是依然有跳出无限游戏的能力。

只要你还有好奇心,这个世界就还在你面前延伸,未来依然可塑。

多元、超然和好奇心,是面对不确定人生的态度,拥抱偶尔,和不确定共舞。

“迟钝而有趣”七律

  1. 对不重要的事,漠不关心。
  2. 忍住第一反应,等待第二反应。
  3. 不追热点,等要点浮现。
  4. 寻求整体最优解,站在长周期做判断。
  5. 多元,定期做点儿不靠谱、有趣无用的事。
  6. 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找到自己的无限游戏。
  7. 放下焦虑,不要放下好奇心。

看人际:简单善良可激怒

  1. 没事不惹事,遇事不怕事。以和为贵,第一个出友善牌。但如果你黑我,我也一定等量报复。绝不做烂好人。
  2. 既往不咎,面向未来。过去背叛过、伤害过你的人,不苦苦纠缠、怀恨在心。只要愿意重新回到合作轨道上来,既往不咎,尽快翻片儿。
  3. 让人看透,足够简单。一定要用各种方式表明自己的这种策略和态度,然后一直奉行。也许一开始有点儿硌硬人,但时间长了,大家知道你就这样,反而沟通成本很低,合作顺畅。反倒是你今天豪爽,明天又精明,大家看不透你,也懒得猜,不如换个人合作。 不仅陌生人的多重博弈是这样,甚至多次博弈的爱情、友情也都是一样。
  4. 多沟通,多沟通,多沟通——不要复杂,不要让人猜。 千万别说:“这都猜不到,你不懂我。”每个人的生长环境、生活状态不同,没有人能完全懂一个人,如果爱一个人,那就对他讲清楚。讲清楚自己的需求,讲清楚自己的好恶以及原则。记住,简单真实最有力量。越是深刻的关系,越需要简单的关系。爱憎分明的人也许不会人见人爱,但总是收获最深、最好的关系。

在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学习知识;如果知识也不能解决,那就善良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