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朵耗子陈皓出道20年的工作经历你想了解吗?怎样能让自己的技术被尊重?如何通过技术和技能赚钱?

打卡Day57:今天学习了《01|程序员如何用技术变现(上)》和《02|程序员如何用技术变现(下)》,我的收获如下:

程序员用自己的技术变现,其实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儿。写程序是一门“手艺活儿”,那么作为手艺人,程序员当然可以做到靠自己的手艺和技能养活自己。

学生时代(1994年~1998年)

  • 打了三个月的字,学校按照每千字10元,1000元钱。
  • 五笔越打越快,还会用CCED和WPS排版,去打字工作室帮忙,一个月收入400元。
  • 用Delphi和PowerBuilder写办公自动化和酒店管理软件。一年收入2000元。
  • 5个静态html网页,10000元。不会做。

初入职场(1998年~2003年)

我完全没有必要通过打工听人安排而活着,而是反过来通过在公司工作提高自己的技能,让自己可以更为独立和自由地生活。

对于没技术含量的工作,交作业就好了。想尽一切方法提高交作业的效率,比如,提高代码重用度,能自动化的就自动化,和需求人员谈需求,简化掉需求……省下来的时间,去研究公司里外那些更为核心更有技术含量的技术。

分享文章《C/C++ 内存问题检查利器—Purify》到CSDN博客上,意外得到培训讲师机会,两天税后10000元,当时月薪税前6000元。这件事让我在入行的时候就明白了一些道理:

  • 要去经历大多数人经历不到的,要把学习时间花在那些比较难的地方。
  • 要写文章就要写没有人写过的,或是别人写过,但我能写得更好的。
  • 更重要的是,技术和知识完全是可以变现的。

因为我分享的东西比较系统,也是独一份,所以,搜索引擎自然是最优化的(最好的SEO就是独一份)。

我喜欢做企业内训,了解技术痛点以及工程师想法。拒绝软件开发的私活儿,无法得到成长以及后期维护工作多。

25~35岁是每个人最宝贵的时光,应该用在刀刃上。

职业上升期(2003年~2016年)

把时间投在一些主流、高级和比较有挑战性的技术上。保持技术和技能的领先,保持对技术本质和趋势的敏感度。

我有强烈的意愿去前沿的公司经历和学习这些东西。

在我把一些价值观和思考记录下来的同时,我自然又被很多人关注到了,还吸引很多不同的思路在其中交织讨论。

2015年,有家公司的后端系统一推广就挂,性能有问题。在生产线上重构,性能翻了10倍。老板高兴给了10 万。当时心里有一种技术被尊重的感动。

2016年,某个公司需要做一个高并发方案需要2000万QPS。写了700多行代码优化了网络数据传输,达到了2500万QPS。老板给了20万。

并不是社会不尊重程序员,只要你能帮上大忙,就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如何让自己的技能变现

  1.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让身边的人有求于你,或是向别人推荐你。需要你能够掌握大多数人不能掌握的技能或技术,需要你更多地学习,并要有更多的别人没有的经验和经历。
  2. 关注有价值的东西。看清市场需求,各个公司都在做什么,难题是什么。看清技术趋势,能够分辨出什么是主流技术,什么是过渡式的技术,吃透老技术的本质。多问几个问题,这个技术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别的同类技术做不到?为什么是这样解决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背后有越多大型商业公司支持的新技术越需要关注。
  3. 找到能体现价值的地方。在一家高速发展的公司中,技术人员的价值可以达到最大化。
  4. 动手能力很重要。这也是我一直在写代码的原因,了解了代码细节,你才能提出更好或是更靠谱、可以落地的解决方案。
  5. 关注技术付费点。帮人挣钱,帮人省钱。
  6. 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经历。比如知名开源软件的核心开发,或是知名公司核心项目的核心开发,
  7. 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源。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源自西方世界,应该走到信息的源头去。用好Google,搜索“XXX Best Practice”,或是“Best programming resource”。
  8. 输出观点和价值观。真正伟大的公司或是产品都是要输出价值观的。
  9. 朋友圈很重要。优质朋友圈特性是,有想法有观点经验丰富;涉猎面广;有或多或少的成功;喜欢折腾;对现状不满想做出改变;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个关键问题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你不做到这些,你怎么能进入到这样的朋友圈呢?

会挣钱的人一定是会投资的人。最宝贵的财富并不是钱,而是你的时间,时间比钱更宝贵,因为钱你不用还在那里,而时间你不用就浪费掉了。你把你的时间投资在哪些地方,就意味着你未来会走什么样的路。所以,利用好你的时间,投到一些有意义的地方吧。

左耳朵耗子带你重学《左耳听风》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83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85